您的位置:首页 >环保新闻 >

古韵新声话长江|潜入江底的环保卫士

2021-04-25 14:28    交汇点新闻   责任编辑:董岩花

长江水怎么样,没有谁比孔兵感受得更加真切。从2009年到2020年,他曾前后7次潜入长江,在江水的包裹中观测长江江苏段的江底世界,亲自用手捡拾过沉降在江底的塑料垃圾,也在一次次的下潜过程中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向好之变。

1966年出生的孔兵,是一位资深潜水教练,同时也是南京潜水者之家俱乐部的创始人。2007年,孔兵经过训练具备了专业潜水资质后,就开始以南京为原点不断向周边的各类水域进行探索。2009年,出于好奇想要探一探长江江底,孔兵和朋友第一次在南京江心洲潜入长江。

“当时为了下江潜水,我们还提前查阅了相关水文治疗,选择了气候比较适宜的9月进行尝试,但第一次在长江潜水的感觉很不好。”孔兵回忆,当时的长江水质比较差,能看到长江水上有明显呈泡沫状的工业污染漂浮物,水体也有味道,水下能见度很低,潜水时手掌就算放在面前都看不到。在下潜了5米多深后,孔兵就结束了这一次的尝试,用时仅5分钟。

孔兵坦言,因为第一次下潜长江时的感受很不好,所以自己在很长时间段内都不愿意再次下江,觉得这不利于身体健康。后来,孔兵坐船沿江而上巡游时,看到有化工污水直排长江,排入长江的尾水颜色与江水本体的颜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,这样的画面令孔兵感到很难过。

到2015年,由于执行潜水任务需要,孔兵再次下潜长江,这一次“能感觉到长江水质已经开始有了好转”。孔兵介绍,每次下水时他们都会带一些摄影器材和辅助光源,将摄影器材放在自己的面前并顺着光源的照射方向把手伸出去,就能辨别出不同深度下水质能见度的差异。“用这个办法我们发现,长江水体的能见度在深处时反而比在浅层时要高,这很直观地说明一般的污染物多聚集在长江水体的表层。”

2016年,孔兵创建南京潜水者之家俱乐部,并在2018年接触到了环保公益组织“无境深蓝”,开始带领潜水爱好者们一起潜水捡拾水下垃圾。孔兵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在长江里捡垃圾时拾到了一只旧皮鞋、一块地垫以及一些塑料袋。“只要是游客比较多的区域,无论是江滩上还是在水下,垃圾都会比较多,而且多以塑料制品为主。”孔兵说,手机、相机、拖鞋、易拉罐,林林总总,沉积到水下的垃圾什么类型都有。

游客随手丢得容易,但要想把垃圾从江底再带上岸却难上加难。孔兵介绍,长江水流湍急,具有一定的风险性,普通的休闲潜水员不建议下江捡垃圾。而且每次每位专业潜水员背着空气瓶潜入长江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,靠人力能从江底捡回的垃圾数量也十分有限。江里的问题根源在岸上。因此,孔兵对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“举双手支持”,而且他也会和其他公益志愿者一起参与“净滩行动”,带领青少年在江滩上捡拾游客丢弃的塑料垃圾,共同打击塑料制品对水体的污染。“我们所做的这些其实力量都很微薄,但还是在坚持,就是希望能通过所做的活动带动更多的市民一起参与进来,建立环保的意识和理念,不断影响身边人,让每个人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,从不随手扔垃圾开始,整个社会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。”

到最近的两三年,孔兵表示,很明显的感受就是长江水质发生了极大转变。“现在再潜到水下,加上辅助光源(能见度)可以看到一臂长的距离。这是个很大的转变,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。”孔兵介绍,随着近几年长江流域整体环境治理,不只是长江,长江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好。从最近3年在太湖进行的定点观测情况来看,现在太湖的蓝藻污染情况已经很少了,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。

孔兵是个地道的“老南京”,在他的成长记忆中,长江就是他和小伙伴们的天然游乐场。孔兵笑称自己儿时顽皮,经常到长江边抓抓虾、钓钓鱼,还在江里游泳,喜欢跑到南京长江大桥上扒着栏杆往下看,在宽阔的江面上找江豚的影子。南京人把江豚叫做“江猪子”,但在后来很长的时间内孔兵都没能在长江中再见到江豚的影子。“前年我们在长江江阴段执行任务时,在船的左前方看到三头江豚游过;后来在南京的江浦段也看到了一次江豚,当时的心情,哎呦真是兴奋啊。”孔兵说,长江大保护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,自己作为一个喝南京长江水长大的潜水员,希望长江的生态环境能越来越好,老百姓喝到的长江水也越来越清。

相关阅读